名家讲坛
会员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讲坛名家讲坛
潘家铮院士与中国岩石力学——追忆似水流年,感受大家风范
【 字号   来源: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发布时间:2007-12-10

潘家铮院士与中国岩石力学

——追忆似水流年,感受大家风范

 

    今年是潘家铮院士80华诞,我们向潘院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祝贺。

    一提起潘院士,人所共知的是国内外著名的水利水电技术权威,他学识渊博、著述浩翰,在中国科技界久享盛誉。大家也知道潘院士还是一位文学、甚至哲学方面一位奇才,他的著作《春梦秋云录》、《老生常谈集》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此外,通过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传播,我们对潘院士的传奇人生,更有进一步认识。不无遗憾的是,对潘院士在中国岩石力学界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则报导较少。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本人的一些亲身体会,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一下潘院士在这方面的崇高品德和巨大成就,作为万花丛中的一朵不起眼的小花,敬献潘院士。

 首先应该提出的是称呼问题,我们这些几十年来追随潘院士工作的老部下,一直习惯于称潘院士为“潘总”。目前,除在官方场合外,请允许我仍一如既往地沿用“潘总”这个称呼,这样做更亲切一些,更人情味一些,我想大家不会见怪的。

 

在大西北初识潘总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就深慕潘总的大名,却无缘拜见。1970年初,在林彪1号通令的驱使下,我随水电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一大批“臭老九”(排在地、富、反、坏、右、特务、叛徒、走资派之后)下放到甘肃水电四局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工地接受改造。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后,邓小平同志复出,我们这些人得以在四局设计院重操旧业。当时还是“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的年代,国外信息资料基本断绝,于是潘总在五、六十年代出版的《重力坝》、《连拱坝》、《水工隧洞》、《弹性地基上的梁和框架》、《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等专著,就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参考材料。此外,潘总在流溪河水电站为了坚持真理,敢与苏联专家对抗的事迹也时有所闻(当然是通过“小道”传播的)。经历过当时政治风暴的人都知道,上世纪50年代执行的是一条“一边倒”政策,苏联专家的意见无异于“圣旨”,反对苏联专家可以上纲为反苏,而反苏可上纲为反革命。因此,潘总的所作所为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也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潘总自然而然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大约在1976年夏秋之交,被借调到水电部的潘总到刘家峡视察工作。当然,大家不会放过这个向他请教的机会。于是,特意组织了一次学术报告会。会上,潘总围绕电子计算机在工程上的应用做了主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参会者大开眼界,大增见识。也就是趁这个机会,我在会后将一整套《汉江安康水电站岩石力学试验报告》呈送潘总审阅,并向潘总请教了一些岩石力学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那么迫切地需要解决,是因为当时笔者受命于水电部规划设计总院具体负责《水利水电岩石试验规程》的编订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在极端封闭的刘家峡水电站工地,向有关专家、权威请教是最重要的一条捷径。可喜的是,潘总不但详细地解答了所有问题,后来,还将关键问题浓缩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夹层地基的分析”寄给我。多么和蔼、可亲、又可敬的潘总啊!

 

开辟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先河

    1979年初,我从水电四局调至北京水利水电科学院。与潘总同在北京,接触、请教的机会就更多一些。最使人难忘的是:时任水电部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的潘总在百忙之中,亲自参加了19804月在四川成都锦江宾馆召开的水利水电系统岩石力学情报网学术大会。就是在这个会议上,陈宗基先生和潘总分别做特邀报告。此外,更利用这个机会就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问题邀请了陶振宇、梅剑云、袁澄文、傅冰骏等15位专家、教授开会座谈,会后联合署名向中国科协提出正式申请报告,开辟了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先河。饮水思源,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件事。

    提起水利水电岩石力学情报网,年龄大一些的同行可能记忆犹新。这个情报网是1976年夏天在甘肃刘家峡工地,由参加水利水电岩石试验规程编写组会议的大约10位专家发起成立的。成立以后,得到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学术活动当然也无法开展。水利水电岩石力学情报网的成立无疑给大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个情报网名义上是针对水利水电,实质上包括了中国科学院、煤炭、冶金、地质、矿业、高等院校等不同行业的岩石力学工作者。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情报网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民间学术团体。正因为如此,所以能够邀请到陈宗基先生、潘总两位顶尖科学家到会做特邀报告。记得陈先生的报告以岩石流变和封闭应力为主题;潘总的报告以岩体地应力场反分析为主题。陈先生的报告已为人所熟知,而潘总的报告则是在国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地应力场反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为随后大量的科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善于做出正确战略决策

    回到北京以后,除了在编制《水利水电岩石试验规程》方面能得到潘总的教诲以外,笔者还多次跟随潘总参加龙羊峡、二滩、李家峡、龙滩等大型水电站的设计审查及国家“六” “” “科技攻关项目的审查、验收等工作。

对于大坝建设,我们经常引述周恩来总理的教诲“水利比上天还难”、“对水利要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设计审查过程中,我们这些专家组的一般成员虽然也很辛苦,譬如,到达工地、经过现场调查和听取介绍之后,通常要在2-3天之内,加班加点,提出初步意见和建议。但总的看,“大树底下好乘凉”,不担什么风险。而潘总却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时要担很大的风险。例如在龙羊峡是否能建高坝大库问题上,由于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国内外专家持有不同观点,有人甚至提出否定的意见。但潘总在认真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条件之后,提出可以建坝的正确结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摇头容易点头难”,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呢?对某项措施提出异议,犯不了大错误,而敢于点头拍板,付诸实施,则要准备承担一切后果。这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品质。

 

学会成立后的战斗历程

    鉴于潘总学识渊博,著述浩瀚,在岩石力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陈宗基先生就殷切期望潘总能在学会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广大同仁也有这样的愿望。但对潘总是否能屈尊下就却心有疑虑,于是委托我写信婉转地向潘总提出了这个问题。令人意料不到的是,潘总亲笔写信做了回答,信中是这样写的:

    冰骏同志:

    13日手书,敬悉一切,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拟选我为副理事长,不胜感激。我的顾虑,除德薄能浅、外语又差加上时间有限,恐负诸公雅望外,主要因为已担任水电学会副理事长一职,据说同一人不能在两个学会同时担任副理事长职务,不知确否?盼能向科协或有关部门了解一下••••••

              此致

 

敬礼

                  潘家铮

                 921

    我们拜读了潘总的回信之后,喜出望外。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为潘总这种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精神深深感动。

    对潘总提到的外语问题,我想补充做一点汇报:

1.中国第1本《英汉水利水电工程词典》是上世纪50年代潘总与汝乃华、唐寿同、朱滋等专家合编的。先在内部出版,1981年由水利出版社公开发行。

2.作为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潘总多次率团出国,也多次在国内外主持国际会议,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320019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年会暨第二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我为会议论文集起草了一份英文序言,经清华大学沈之良教授等初审后,呈送潘总终审。我自负甚高,认为不会有问题,结果潘总在审阅后明确地指出了某些不妥之处。敬佩之余,令我十分惭愧。

1991年陈宗基先生不幸逝世。在大家一致拥护下,潘总就任学会理事长。当时,我继续担任学会秘书长,有幸可以直接向潘总请示汇报,亲自聆听潘总的谆谆教诲,更加体会到潘总“君子爱人以德”的高尚品质和大家风范。

这期间发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下:

1.在潘总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解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设中的岩石力学前沿课题组织了多次咨询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由于此项活动时间跨度较长,后面将略加展开,补充汇报。

      219936月,遵照潘总等学会领导的指示,笔者代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组织NG China, ISRM),出席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年会暨欧洲岩石力学大会(EUROCK93)。我才浅力薄,第一次担此重任(过去都是陈宗基先生代表国家参加此种会议),深感责任重大,时常鞭策自己要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任务。所以自始至终,不敢稍有懈怠。这期间,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全体理事会上简要介绍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成就。会后给国际同行们放映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录像资料,组织了座谈。在这次研讨会上,笔者与瑞士K. Kovari教授共同主持了第1个主题:“安全评价模拟”全体大会。此外,更借此机会进行穿梭外交,广交朋友,扩大我国的影响,也为此后在中国宜昌顺利召开国际三峡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科学技术讨论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笔者此次的费用、包括国际机票全由对方负责。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L. Sousa博士还开车专程去里斯本机场接送,这在国际活动中是十分罕见的。

3.在潘总亲自指导下,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共同主办的三峡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国际科学技术讨论会于19931031日至111日在宜昌召开。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C. Fairhurst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潘家铮教授,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先生等任荣誉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哈秋舲教授任组委会主席。

    会议期间,哈秋舲总工做了主题为“三峡工程中的岩石工程与力学问题”的总报告,然后,C.  Fairhurst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就三峡库区环境、水工枢纽布置、大坝地基、船闸高边坡等突出的岩石力学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会后组织大部分代表到三峡坝址和库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

    这次会议在国内外影响巨大。会后,C. Fairhurst教授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信息学报(News Journal ISRM)第1卷第4期的封面上刊登了三峡工程的效果图,并以大量篇幅进行了报导。在卷首语中,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迅速发展的国家——中国,岩石力学面临数不清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首创、献身精神令人敬佩。除了国际著名的三峡工程以外,中国还有其它一些在建或拟建的大工程。通过对这些重大工程的实践,中国会对岩石力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94年学会换届前夕,奉悉潘总手喻,要点如下:

    傅秘书长转各位副理事长: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瞬将换届,选举合适同志担任学会领导至关重要。我对岩石力学知之甚少,活动能力更差,仅由于宗基先生突然去世,承同志们推荐,勉承其乏;以任满第二届任期为限。接任以来,极少建树,甚至重要会议也难参与,甚感惭愧••••••故恳切要求不再列入第三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候选人之内。我虽不担任学会领导,但仍将努力为学会工作,尽我所能;不敢少辞••••••

    考虑到潘总已身兼30多个职务,又传闻国务院即将任命潘总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大家不好再挽留了,于是选举孙钧院士继任学会理事长。此后潘总一直担任学会名誉理事长,而且二十多年来,潘总一诺千金,自始至终关怀着学会的发展、成长和壮大。

    请看以下事例:

1. 指导专家解决三峡工程建设中的诸多岩石力学难题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三峡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岩石力学难题,诸如库区环境、坝基处理、高边坡稳定等,在国内外均无先例可循。为了顺利解决这些难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充分发挥跨行业,跨学科,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组织专家介入有关方面的研究和咨询,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些活动,无一不是在潘总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进行的。

迄今为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对三峡工程,尤其是永久船闸高边坡工程进行了11次咨询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的两次是:

11996年春,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组成了以理事长孙钧院士为核心的专家组对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工作历时近3个月。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高质量的咨询报告。

    这次咨询活动的时间之长(近3个月)、难度之大是极其罕见的。原因在于:有三家国内权威机构分别承担研究工作,而计算出的船闸直立高边坡的变形却差异甚大——从几厘米到略超过100厘米。俗话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何况是数量级的差异。好在大家都能以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2199947-10日在潘家铮院士的倡导下,学会组织了以理事长王思敬院士为核心的专家组对正在进行施工的三峡永久船闸重点分三个专题进行了咨询:

1)高边坡稳定性问题

2)中隔墩岩体裂缝问题

3)工程技术措施

    在短短4天内,专家组在王院士的领导下,会同三峡总公司张超然总工程师等,不怕疲劳、连续作战,顺利地完成了咨询任务,受到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好评。

    在此期间,以三峡工程岩石力学问题为主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

1)“三峡工程岩石力学与工程国际科学技术讨论会”(1993年,宜昌)

2)“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研讨会暨中日地层环境力学国际学术讨论会”(1996年,三峡)

     上述两个国际会议对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及其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专家还积极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的有关三峡工程岩石力学的各项科研活动,提出了高水平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从总体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

    在上述活动中,笔者有幸参加一些工作已经非常满意了。但潘总往往委以重任,使我受宠若惊。例如,在我的请示报告中,潘总不止一次做出“请傅秘书长全权处理”的批示。更有甚者,19926月潘总亲笔写信指示我代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与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签订咨询协议。潘总的这份手喻连同其它信件我一直当做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至今。      

    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研究工作中,1995年立项时,我被聘任为专家组成员已深感不安,万万没有料到1999年在重大项目验收时又宣布我为专家组副组长。重大项目涉及泥沙、航运、原材料、船闸高边坡、安全监测与反馈设计等5个大课题,而我本人仅仅懂一点岩石力学皮毛。这切不说,使我更加不安的是专家组名单中,除了我久闻大名的科学家以外,还有几位院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谦虚谨慎、竭尽全力去工作了。

2. 亲自出席国际隧道掘进机(TBM)研讨会并做重要讲话。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2001年年会暨第二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于911-14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会议开幕前于98-10日举行了“隧道掘进机(TBM)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我们荣幸地请到了潘总光临指导并做了重要讲话。潘总的讲话,立即在国内外与会者当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篇讲话无论在学科发展还是在工程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对我国隧道掘进机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奇文共赏,在这里,再次恭录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请允许我讲几句话。

    TBM是先进的隧洞施工设备。TBM的发明和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过去不能施工甚至难以想像的工程成为可能。我们今天的会议,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个大方向的。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隧洞建设,复盖水利、水电、铁道、公路、采掘、国防、建筑各行各业。有的隧道工程的长度和难度,在国际上也有位置。今后的任务更是史无前例和世无前例的。但至今极大多数都是用常规方式施工的,是比较落后的、低效和不安全的。在新世纪中,要逐步让位于更先进的生产方式,这就是由很少人操作的先进的TBM,长大隧洞尤其如此。我大胆预测将来更会发展到全部由机器人操作、在洞外摇控、遥测的智能化TBM。不仅能施工圆洞,还能施工更复杂的洞形状。过去我们TBM用的少,不是不想用,而是没有条件。如果现在不采取积极主动措施,我们将永远落后,并大大影响和推迟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

    所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落后,诚恳地向先进国家学习,积极的开展合作,调查弄清我们的缺点和问题是什么,一个一个加以改进和解决,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既不能急燥,更不能无所作为。

    翻开历史,我国从开始搞TBM至今,也有35年历史了。有许多单位和同志作过努力,奋斗终生,也曾为领导所关心支持。我们也取得过一些成果和经验,包括与外国合作的好例子,但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我认为这里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我国科技水平总的较低。TBM是先进设备,集许多高科技于一身,我们在材料、工艺、设计••••••••••••••••••••••••••••••••••••••• 各方面都有差距,积极引进加强合作,可以加快我们前进的速度。

    二是,决策不定,体制不顺。对TBM的应用前景,我们要不要发展TBM有不同认识。应如何集中力量,形成拳头也无措施。往往各自为战,一个工程引进一批设备,完工后也就成为废品,力量也散了。缺乏一个有权威的领导组把有关的单位、专家、投入、设备等集中起来,有机、有序地工作。

    第三,缺乏市场意识,单纯依托行政解决问题,仅依靠一个单位,一个工程,很难承担引进、试制、实践的巨大投入和风险的,依靠国家的科研经费更是不足的。

    所以,要使TBM技术在我国取得发展,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只靠购进,既不能只靠行政命令,也不能全靠市场行为,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结合是有可能的,在新世纪中,我国有大量隧洞工程要做。许多工程的长度、难度是空前的,非用TBM不可。即,我们有宽阔的市场,可以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和企业,需要做的是推动这一进程。

    为此,利用今天的良好机会,我特别地请水利部黄委会设计院的同志,在会上简单介绍一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情况。可以看出,西线工程不是遥遥无期,不是高不可及,尤其是第一期工程,完全是我国国力和科技水平所及。主要是需要尽快掌握TBM技术,取得大量TBM设备。中国类似工程需求很多,我真诚希望,能联合起来努力使TBM技术成为科技界和企业界合作的一座桥梁,为彼此的团结合作作出贡献。

    这次会议有许多中外的高水平专家参加,将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专题讨论。我深信这次会议能成为一个动力,为推进TB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促进中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起重要作用,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此外,近年来潘总还经常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重要会议题词,勉励大家持续创新,不断前进。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潘总在岩石力学方面的精彩论述。

潘总提出: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岩石力学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所以在处理工程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判断和类比。理论分析仅起一部分作用,当然是重要的作用,而且重要性不断增长。

    据我认识,要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石力学问题,要做三个层次的工作。

    第一层次:通过地勘工作基本摸清岩体中的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剪切错动带……(统称为结构面)的产状和分布,以及这些结构面上的物理力学特性,测定相应的参数。这是以后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一层次工作十分困难,不仅因为需很大的工作量和资金,更由于天然岩体的复杂性和勘探手段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完全”查清情况,只能取得间断的几个数据,从而其结论不可能是定量和确定性的,更多是宏观上的判断、评价和估计,数据则带有统计(概率)和随机的性质。这也是岩石力学问题不可能像某些结构分析那样能给出较确定答案的原因。

    第二层次:综合分析上述资料,将岩体概化为一个可以进行数学处理的模型(数学物理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要能基本上反映所研究岩体的各种边界条件(例如存在的各种结构面),而且要确定岩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所有反应(应力、应变、变形、包括流变、开裂、扩展、屈服、破坏、崩坍……

),也就是要确定岩体的“本构定律”,和许多参数、判据,才能分析。显然,任何模型都只能是岩体的近似模拟。初期,岩体常被概化为非线性的连续体,后来逐渐发展为不连续体。

    第三层次:对以上模型作数学分析,给出成果,提出措施,进行反馈。我国通过七五、八五攻关,结合李家峡、二滩、漫湾、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实践,在以上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成绩,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短短600多个字,把问题讲得十分透彻。

    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一门叫做“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的课程。我想潘总的文章做为示范教材毫不逊色。

我国有不少年轻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成绩优异,但不善于用论文的形式加以表达,因此在申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最高青年奖——M.Rocha奖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衷心希望他们能认真选读一下潘总的一些论文。

 

浮想联翩  催人奋进

联想之一:“春云秋梦”,书写人生传奇

    潘总撰写的自传题载小说《春云秋梦灵》记录的是作者人生道路上酸甜苦辣的往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位高不可攀的专家、权威,而是一位赤诚爱国、百折不挠的中国知识份子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灾难和困苦,是其它国家知识界难以理解的,正因为如此,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更加必要。

    在这本纪实小说中,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广大读者之中,读者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故事的情节亦悲亦喜,而歌而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因为有一颗平常心,才能使作者与读者同行,读者与作者共鸣。

    对于过来人来讲,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净化(catharsis)自己的灵魂;对于后代人来讲,可以激励他们更加珍惜当前的大好形势,在前人的基础上,奋勇前进,再创辉煌。

 

联想之二:“老生常谈”,倾听权威专家深度评说

《老生常谈集》是潘总于2005年出版的散文集,共包括28篇短文。作者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深度评论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学术风气,人才培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等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提出若干新观点,新思维。

例如:

1.潘总率先提出水利工程不能只言利不言弊的观点,他认为:不要只研究水对人造成的水害,还应研究人对水造成的“人害”,并建议开设一门《水害学》,专门研究修水利工程产生的祸害,同时指出“对待水利建设,不仅要在工程上,更要从思路上、管理上都来一个大变化”。

2.对文史界存在的问题,潘总以犀利的笔锋直率地提出:“现在文史领域中也有大量假冒伪劣之作,甚至东抄西凑、草率成书、黑白颠倒、文理不通、欺世盗名、谋利害人。此风不除,是难以出现像《红楼梦》、《资治通鉴》、李杜之诗和苏辛之词之类的传世成果的。

写到这里,不由又引发出联想之联想:潘总1998424日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祖国—人生路程的灯塔”的短文。文中对科技界的不正之风,也语重心长地提出:“我们有许多同志也爱祖国,但是承受不了逆境的考验,经受不了金钱的诱惑,或者在艰苦的攻关战斗中怕难止步,弄虚作假;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人不能保持晚节,走向反面”。

    上述这些切中时弊的盛世危言,无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联想之三:书法艺术 风韵长存

    从拜识潘总之日起,就被他工整、端庄的字体所折服。时至今日,敬佩之情有增无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潘总的钢笔字、毛笔字、行书、楷书、篆书无不具有深厚的功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举世无双,既是文化,又是艺术,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无纸化操作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在广大公众、尢其是青少年一代人当中,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离我们渐行渐远。在这种情况下,展示潘总的墨宝,对唤醒国人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振中国书法艺术雄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成绩辉煌  再谱华章

    时光易逝,情怀依旧。潘总的大家风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但形势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如今,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大国,已建和在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越江跨海隧道,城市地铁建设等等举世瞩目。相比之下,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基础建设相对萎缩,岩土工程已失去昔日辉煌,沦为“夕阳产业”。基于上述事实,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NA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eces)院士C. Fairhurst教授在20041221日给笔者的来信中明确地提出了“岩石力学的未来在中国”(The Future of Rock Mechanics Lies with China)这一论点。目前,上述论点已成为国际共识。

    目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组织(NG China ISRM)个人会员已从1979年的10名,增加到380名,居全球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机构领导层中已占有越来越多的席位,除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钱七虎院士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以外,在国际学会下设的7个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s)中,有2个由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席,两个专业组织(Interest Groups),有一个由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席,其它专业委员会及专业组织中都有中国代表参加。

    2003年以来,中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代表团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大会及年会,每次会议都达到了中国科协提出的“有人、有事、有声、有朋友”的要求。

    更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已有不少年轻专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国家争得光荣。另外,2008年中国战胜了强劲对手韩国,取得了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承办权,实现了我们多年来的梦想。

在国内,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总数从1985年成立时的20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0余人。在组织建设方面,学会拥有5个工作委员会,15个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分会,4个地方分会,16个省学会,1个海外分会。历年来,全国学会及下属各级组织充分发挥跨学科、跨行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在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骄人的业绩。2005年,全国学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先进学会”。

 

 

    饮水思源,当我们为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时,都不会忘记陈宗基院士、潘家铮院士等中国岩石力学业界的先行者、奠基人。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国只能算是一个岩石力学大国,还算不上岩石力学强国。今后实现从岩石力学大国到岩石力学强国的转变这一重任毫无疑问地要落到当代年轻科技工作者的身上。我们深信,他们一定会不负重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新长征的道路上,胜利完成历史使命,为祖国、为人民争得更大的光荣。

 

 

 

 

附:

潘家铮院士主要岩石力学与工程活动年表

11951年译著《基础工程学》出版,(美国P.Anderson原著,与钱家欢合译),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

21958年出版以下专著:

 1)《重力坝的弹性理论》,水利电力出版社

2)《水工隧洞》,科技卫生出版社

3)《调压井衬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重力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1959年出版以下专著:

      (1) 《连拱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拱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1960年出版专著《弹性地基上的梁和框架》,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1965年出版专著《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中国工业出版社。

61980年出版专著《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水利电力出版社,

719804  出席中国水利水电技术情报网学术大会(四川成都)并做特邀报告。会议期间,与陈宗基先生组织15位专家共同倡导发起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81980~  先后担任《岩土工程学报》名誉编委、“岩土工程学报基金”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91982~  先后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第一名誉主编。

101985  出版专著《工程地质计算和基础处理》,水利水电出版社

11198611  出席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的“复杂岩石中的建筑物国际学术讨论会”,担任大会荣誉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荣誉委员会委员的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第1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L.Müller教授(1962-1966),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P.Habib教授(法国,1974-1979),第5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W.Wittke教授(德国,1979-1983)等著名科学家。

121987  出版专著《重力坝设计》,水利水电出版社

13198912  当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4199111  当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1519937  为第2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题词:“英才辈出,前程似锦,顽强开拓,乘风前进”,并荣任大会指导委员会首席委员。

1619944  出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3次大会,担任大会主席,为大会题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提高岩石力学水平,攀登世界顶峰,为振兴中华作出跨世纪贡献!”,并做“岩石力学与反馈设计”特邀报告。此后一直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719948  为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暨第1届学术交流会(成都)题词:“开拓新领域,达到新境界,为开发全国第一、举世无双的四川水力资源而努力”。

18199412  荣任国际锚固与注浆技术研讨会名誉主席,并为大会撰写特邀报告:“Chinas  Achievement in Dam Engineering  Grouting”(合作者:包银红,载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choring and Grouting Techniques, Econar Communication Co. LTD, Hong Kong, 1994)

1919968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4次学术大会(甘肃金川)名誉主席。大会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

2019982  为《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题词:“岩土工程  无限奥妙  综合监测  至关重要  安全之本  科研至宝  奋力攀登  开创新道”。

21199811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上海)名誉主席。大会主题是:“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22199910  担任锚固与注浆技术面向新世纪国际研讨会名誉主席。

23200010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6次学术大会(武汉)顾问委员会主席。大会主题为: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

2420019  出席国际岩石力学学会2001年年会暨第二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大会主题是:21世纪岩石力学前沿课题及可持续发展(Frontiers of Rock Mechan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同时任委员的还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M.Panet教授,国际隧道协会(ITA)主席 S.Pelizza教授等。在隧道掘进机(TBM)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2520029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西安)顾问委员会主席。大会主题为: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2620045  担任SINOROCK-2004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研讨会---“岩石特征、模型和工程设计方法”名誉主席。

2720046  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编写序言,并担任名誉主编。该书主编:王思敬,副主编:杨志法、傅冰骏,包括52章,177万字,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8200411月 为《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题词:“地下空间广阔、应用前景无限”。

29200510  为纪念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1985-2005)文集《回顾与展望》题词:“理论结合经验,创新再谱华章”。

 

,so-spacerun: yes">    一是,我国科技水平总的较低。TBM是先进设备,集许多高科技于一身,我们在材料、工艺、设计••••••••••••••••••••••••••••••••••••••• 各方面都有差距,积极引进加强合作,可以加快我们前进的速度。


    二是,决策不定,体制不顺。对TBM的应用前景,我们要不要发展TBM有不同认识。应如何集中力量,形成拳头也无措施。往往各自为战,一个工程引进一批设备,完工后也就成为废品,力量也散了。缺乏一个有权威的领导组把有关的单位、专家、投入、设备等集中起来,有机、有序地工作。

    第三,缺乏市场意识,单纯依托行政解决问题,仅依靠一个单位,一个工程,很难承担引进、试制、实践的巨大投入和风险的,依靠国家的科研经费更是不足的。

    所以,要使TBM技术在我国取得发展,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只靠购进,既不能只靠行政命令,也不能全靠市场行为,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结合是有可能的,在新世纪中,我国有大量隧洞工程要做。许多工程的长度、难度是空前的,非用TBM不可。即,我们有宽阔的市场,可以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和企业,需要做的是推动这一进程。

    为此,利用今天的良好机会,我特别地请水利部黄委会设计院的同志,在会上简单介绍一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情况。可以看出,西线工程不是遥遥无期,不是高不可及,尤其是第一期工程,完全是我国国力和科技水平所及。主要是需要尽快掌握TBM技术,取得大量TBM设备。中国类似工程需求很多,我真诚希望,能联合起来努力使TBM技术成为科技界和企业界合作的一座桥梁,为彼此的团结合作作出贡献。

    这次会议有许多中外的高水平专家参加,将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和专题讨论。我深信这次会议能成为一个动力,为推进TB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促进中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起重要作用,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此外,近年来潘总还经常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重要会议题词,勉励大家持续创新,不断前进。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潘总在岩石力学方面的精彩论述。

潘总提出: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岩石力学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所以在处理工程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判断和类比。理论分析仅起一部分作用,当然是重要的作用,而且重要性不断增长。

    据我认识,要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岩石力学问题,要做三个层次的工作。

    第一层次:通过地勘工作基本摸清岩体中的节理裂隙、断层破碎带、剪切错动带……(统称为结构面)的产状和分布,以及这些结构面上的物理力学特性,测定相应的参数。这是以后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一层次工作十分困难,不仅因为需很大的工作量和资金,更由于天然岩体的复杂性和勘探手段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完全”查清情况,只能取得间断的几个数据,从而其结论不可能是定量和确定性的,更多是宏观上的判断、评价和估计,数据则带有统计(概率)和随机的性质。这也是岩石力学问题不可能像某些结构分析那样能给出较确定答案的原因。

    第二层次:综合分析上述资料,将岩体概化为一个可以进行数学处理的模型(数学物理模型)。这个模型不仅要能基本上反映所研究岩体的各种边界条件(例如存在的各种结构面),而且要确定岩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所有反应(应力、应变、变形、包括流变、开裂、扩展、屈服、破坏、崩坍……

),也就是要确定岩体的“本构定律”,和许多参数、判据,才能分析。显然,任何模型都只能是岩体的近似模拟。初期,岩体常被概化为非线性的连续体,后来逐渐发展为不连续体。

    第三层次:对以上模型作数学分析,给出成果,提出措施,进行反馈。我国通过七五、八五攻关,结合李家峡、二滩、漫湾、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实践,在以上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成绩,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短短600多个字,把问题讲得十分透彻。

    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一门叫做“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的课程。我想潘总的文章做为示范教材毫不逊色。

我国有不少年轻学者,在研究工作中成绩优异,但不善于用论文的形式加以表达,因此在申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最高青年奖——M.Rocha奖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衷心希望他们能认真选读一下潘总的一些论文。

 

浮想联翩  催人奋进

联想之一:“春云秋梦”,书写人生传奇

    潘总撰写的自传题载小说《春云秋梦灵》记录的是作者人生道路上酸甜苦辣的往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位高不可攀的专家、权威,而是一位赤诚爱国、百折不挠的中国知识份子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灾难和困苦,是其它国家知识界难以理解的,正因为如此,真实地反映这段历史更加必要。

    在这本纪实小说中,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广大读者之中,读者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故事的情节亦悲亦喜,而歌而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因为有一颗平常心,才能使作者与读者同行,读者与作者共鸣。

    对于过来人来讲,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净化(catharsis)自己的灵魂;对于后代人来讲,可以激励他们更加珍惜当前的大好形势,在前人的基础上,奋勇前进,再创辉煌。

 

联想之二:“老生常谈”,倾听权威专家深度评说

《老生常谈集》是潘总于2005年出版的散文集,共包括28篇短文。作者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深度评论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学术风气,人才培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等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提出若干新观点,新思维。

例如:

1.潘总率先提出水利工程不能只言利不言弊的观点,他认为:不要只研究水对人造成的水害,还应研究人对水造成的“人害”,并建议开设一门《水害学》,专门研究修水利工程产生的祸害,同时指出“对待水利建设,不仅要在工程上,更要从思路上、管理上都来一个大变化”。

2.对文史界存在的问题,潘总以犀利的笔锋直率地提出:“现在文史领域中也有大量假冒伪劣之作,甚至东抄西凑、草率成书、黑白颠倒、文理不通、欺世盗名、谋利害人。此风不除,是难以出现像《红楼梦》、《资治通鉴》、李杜之诗和苏辛之词之类的传世成果的。

写到这里,不由又引发出联想之联想:潘总1998424日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祖国—人生路程的灯塔”的短文。文中对科技界的不正之风,也语重心长地提出:“我们有许多同志也爱祖国,但是承受不了逆境的考验,经受不了金钱的诱惑,或者在艰苦的攻关战斗中怕难止步,弄虚作假;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人不能保持晚节,走向反面”。

    上述这些切中时弊的盛世危言,无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联想之三:书法艺术 风韵长存

    从拜识潘总之日起,就被他工整、端庄的字体所折服。时至今日,敬佩之情有增无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潘总的钢笔字、毛笔字、行书、楷书、篆书无不具有深厚的功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举世无双,既是文化,又是艺术,是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无纸化操作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在广大公众、尢其是青少年一代人当中,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中华文化的瑰宝——书法,离我们渐行渐远。在这种情况下,展示潘总的墨宝,对唤醒国人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振中国书法艺术雄风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成绩辉煌  再谱华章

    时光易逝,情怀依旧。潘总的大家风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但形势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如今,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大国,已建和在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越江跨海隧道,城市地铁建设等等举世瞩目。相比之下,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基础建设相对萎缩,岩土工程已失去昔日辉煌,沦为“夕阳产业”。基于上述事实,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NA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eces)院士C. Fairhurst教授在20041221日给笔者的来信中明确地提出了“岩石力学的未来在中国”(The Future of Rock Mechanics Lies with China)这一论点。目前,上述论点已成为国际共识。

    目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组织(NG China ISRM)个人会员已从1979年的10名,增加到380名,居全球第一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机构领导层中已占有越来越多的席位,除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钱七虎院士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以外,在国际学会下设的7个专业委员会(Commissions)中,有2个由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席,两个专业组织(Interest Groups),有一个由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席,其它专业委员会及专业组织中都有中国代表参加。

    2003年以来,中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代表团参加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大会及年会,每次会议都达到了中国科协提出的“有人、有事、有声、有朋友”的要求。

    更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已有不少年轻专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国家争得光荣。另外,2008年中国战胜了强劲对手韩国,取得了12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承办权,实现了我们多年来的梦想。

在国内,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总数从1985年成立时的20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0余人。在组织建设方面,学会拥有5个工作委员会,15个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分会,4个地方分会,16个省学会,1个海外分会。历年来,全国学会及下属各级组织充分发挥跨学科、跨行业、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在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骄人的业绩。2005年,全国学会被中国科协评为“先进学会”。

 

 

    饮水思源,当我们为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时,都不会忘记陈宗基院士、潘家铮院士等中国岩石力学业界的先行者、奠基人。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国只能算是一个岩石力学大国,还算不上岩石力学强国。今后实现从岩石力学大国到岩石力学强国的转变这一重任毫无疑问地要落到当代年轻科技工作者的身上。我们深信,他们一定会不负重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新长征的道路上,胜利完成历史使命,为祖国、为人民争得更大的光荣。

 

 

 

 

附:

潘家铮院士主要岩石力学与工程活动年表

11951年译著《基础工程学》出版,(美国P.Anderson原著,与钱家欢合译),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

21958年出版以下专著:

 1)《重力坝的弹性理论》,水利电力出版社

2)《水工隧洞》,科技卫生出版社

3)《调压井衬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重力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1959年出版以下专著:

      (1) 《连拱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拱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1960年出版专著《弹性地基上的梁和框架》,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1965年出版专著《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中国工业出版社。

61980年出版专著《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水利电力出版社,

719804  出席中国水利水电技术情报网学术大会(四川成都)并做特邀报告。会议期间,与陈宗基先生组织15位专家共同倡导发起成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81980~  先后担任《岩土工程学报》名誉编委、“岩土工程学报基金”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91982~  先后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第一名誉主编。

101985  出版专著《工程地质计算和基础处理》,水利水电出版社

11198611  出席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的“复杂岩石中的建筑物国际学术讨论会”,担任大会荣誉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荣誉委员会委员的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第1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L.Müller教授(1962-1966),第四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P.Habib教授(法国,1974-1979),第5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W.Wittke教授(德国,1979-1983)等著名科学家。

121987  出版专著《重力坝设计》,水利水电出版社

13198912  当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4199111  当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1519937  为第2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题词:“英才辈出,前程似锦,顽强开拓,乘风前进”,并荣任大会指导委员会首席委员。

1619944  出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3次大会,担任大会主席,为大会题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提高岩石力学水平,攀登世界顶峰,为振兴中华作出跨世纪贡献!”,并做“岩石力学与反馈设计”特邀报告。此后一直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719948  为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暨第1届学术交流会(成都)题词:“开拓新领域,达到新境界,为开发全国第一、举世无双的四川水力资源而努力”。

18199412  荣任国际锚固与注浆技术研讨会名誉主席,并为大会撰写特邀报告:“Chinas  Achievement in Dam Engineering  Grouting”(合作者:包银红,载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choring and Grouting Techniques, Econar Communication Co. LTD, Hong Kong, 1994)

1919968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4次学术大会(甘肃金川)名誉主席。大会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

2019982  为《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题词:“岩土工程  无限奥妙  综合监测  至关重要  安全之本  科研至宝  奋力攀登  开创新道”。

21199811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5次学术大会(上海)名誉主席。大会主题是:“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

22199910  担任锚固与注浆技术面向新世纪国际研讨会名誉主席。

23200010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6次学术大会(武汉)顾问委员会主席。大会主题为: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

2420019  出席国际岩石力学学会2001年年会暨第二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大会主题是:21世纪岩石力学前沿课题及可持续发展(Frontiers of Rock Mechan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同时任委员的还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M.Panet教授,国际隧道协会(ITA)主席 S.Pelizza教授等。在隧道掘进机(TBM)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2520029  荣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7次学术大会(西安)顾问委员会主席。大会主题为: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2620045  担任SINOROCK-2004第一届国际岩石力学研讨会---“岩石特征、模型和工程设计方法”名誉主席。

2720046  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世纪成就》编写序言,并担任名誉主编。该书主编:王思敬,副主编:杨志法、傅冰骏,包括52章,177万字,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8200411月 为《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题词:“地下空间广阔、应用前景无限”。

29200510  为纪念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1985-2005)文集《回顾与展望》题词:“理论结合经验,创新再谱华章”。

 

上一条: 矿山动力灾害前兆规律及微震监测分析技术...
下一条: 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