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
会员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讲坛名家讲坛
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任务
【 字号   来源: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发布时间:2007-12-10

把推动自主创新作为学术交流的主要任务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方祖烈

 

摘要:本文对学术交流的内容上如何突出“自主创新”的内涵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主要内容有:把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作为学术交流的主题内容;抓住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程中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在传统领域要突出新技术、新工艺;对国民经济建设长期规划中一些远景项目要特别注意关键技术前瞻性的研讨和交流;特别注意多学科交叉融合。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国情的呼唤、和向科技进军的动员令。如何围绕自主创新来组织学术交流是摆在各级科协和全国性学会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也是培养和凝聚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手段。但如何通过学术交流推动自主创新,如在学术交流的内容上突出自主创新的内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论文作专门系统的论述。下面根据我学会近几年的学术交流中突出自主创新的内涵的一些做法,谈一点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充分认识学科特色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正确认识了解学科特色。全面掌握学科各领域的发展水平,前沿状态,和发展方向是组织好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前提和基础。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特色是什么?

    岩石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能以及与力学有关现象的一门新学科。它既是力学的一门应用性分支学科,又是力学与地学相结合的一门基础学科。既是国家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的支柱,又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诸如都江堰、灵渠、万里长城等我国古代土木工程和矿业工程无不与岩石力学密切相关,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而国际上现代岩石力学学科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1962年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标志着岩石力学成长为 世界性的科学分支。我国现代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筹备,从那时起三峡就成为全国岩石力学研究的基地。到70-80年代岩石力学工作在全国得到普及,金川矿山、葛洲坝工程,成昆铁路及大批国防地下洞室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对我国岩石力学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陈宗基、谷德振等老一辈科学家倡导下,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会成员,1982年组建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性一级学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振兴中华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旗帜下,工程建设的规模、质量、速度要求空前提高,举世瞩目。世界上最具高规格工程再度落在华夏故土;基于中国大陆的漫长演化历史与复杂动力学过程造就了岩土工程环境的多样性与全球代表性,为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理论创新和工程贡献,提供了世界上少有的发展空间。也因此,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岩石力学界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岩石力学如何保证岩石工程与环境协调、友好,确保工程的耐久性与环境安全。诸如,三峡工程;西南巨大水能资源开发;长距离跨流域南水北调工程;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交通干线和能源输送工程及其高边坡、深埋长大隧道;地下深部资源开发与矿山安全;海洋资源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高放核废料地下处置等一系列复杂而困难的地质和岩石工程问题,都期待岩石力学工作者提供科学与技术有力支持。围绕上述领域开展的学术交流,既是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的迫切需要,也必然会充分体现“自主创新”的内涵。

二.要把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的原始创新作为学术交流的主题内容

    国家科技部于200212月正式批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基础研究”立项启动,我国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界的科技人员围绕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现场地质调查、实验室实验、现场生产、安全状况调查,现场监测与现场测试,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工作。积累了大量原始性数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我学会在2003年—2006年的学术活动安排中以这项基础性研究新进展作为主题内容之一,这就使学术交流起点高,内容新,能真正体现学术交流在原始创新中的源头作用,真正做到将学术资源向创新型学术活动倾斜。

    “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基础研究”是以长江三峡工程、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四川紫萍铺水利枢纽工程、红水河龙滩水电站、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青藏铁路、金川镍矿、京承高速公路、福宁高速公路、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西气东输地下储气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应用先进试验设备开展了岩土介质的高温、低温、高压、强渗透压、化学腐蚀及多场耦合效应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对岩土介质、土石混合体以及混凝土构件在复杂环境下的力学特性、破坏模式和计算机理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工作,提出了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地质体特性的新计算方法;建立了多尺度地质体的结构和力学模型;揭示了内动力作用下地质灾害演化规律;初步建立了岩体大规模破坏仿真分析系统等。这一系列原始创新性成果引起参加学术会议的科技工作者极大兴趣。许多参会者表示:这样的学术交流,才真正体现是“自主创新”的平台。

三、抓住国民经济建设中和科技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领域”,开展学术交流

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进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领域”。这些新领域大多是学科前沿阵地,围绕“新领域”开展的学术交流,会极大地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如我国当前矿业工程中的地下矿山,平均开采深度已达600m,一部分矿山采深已达1000m 以上。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岩体力学行为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最突出的是“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三高是指高应力、高地温、高岩溶水压;一扰动是指强烈的开采扰动),这个环境,使深部开采遇了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大变形等严重地质灾害。其灾害机理和控制技术是矿业工程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为此国家自然基金委于20043月正式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立项启动,相关部门的岩石力学工作者,采用现场、理论、实验多种研究手段的融合,深入研究了深部多相介质,多场耦合下灾害发生的机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6年学会主办了一次“深部岩体力学研究新进展”专题学术交流会。另外在学会主办的每二年一次综合性学术交流大会上,也把此专题作为主题之一。在这二次学术大会上该课题组提出的“深部概念新体系”“深部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以复合型能量转化为中心的冲击地压控制学说”引起了参加学术会议代表的极大兴趣。研究“新领域”所出现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模型、新计算方法真正体现出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在“传统领域”要突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岩土工程传统有三大领域,即:露天边坡、建筑基坑和地下工程。这三大领域传统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都是成熟的。都是有规范、规程可查的。围绕这三大领域召开的学术会议,如果不突出“新”字,就没有吸引力。随着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随着安全、环保、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战斗在这三个传统领域广大科技人员又迫切要求“创新”技术的研发与交流。为此我们在2005年召开了“边坡,基坑与地下工程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原计划参会人数为150左右,结果到会的有一百个单位280人。会上安排三位大师级专家作三个领域新科技成果的综合报告,还安排一系列专题报告,孙钧院士在闭幕式总结讲话中说:三个总报告和各个专题报告“个个精彩”,是近年来少有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正是由于在传统领域突出“新”字,才使学术交流活动真正挑起了“自主创新”的大梁,培育了自主创新的沃土,发挥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五、对国民经济长期规划中,一些远景项目要特别注意关键技术“前瞻性”的研讨和交流。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目前正加紧建设,西线工程目前正在作前期工作,这是一项远景项目,预期分三期实施。就其工程规模、技术复杂性、施工难度均为国内外所罕见,特别是高原缺氧地区建设数百公里长的深埋长大输水隧洞,极具挑战性。

    为交流、总结国内外深埋长大隧道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和南水北调西线隧道工程特点的勘测、设计、施工技术,于20059月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支持下,我们学会和中国水利学会联合主办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深埋、长大隧道关键技术及掘进机应用研讨会”,会议吸引了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团体、咨询机构、院校、设计、施工单位,TBM生产厂家等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原计划会议代表为70人左右,实际到会人数为145人,并且有10位国外相关领域的高级专家参会,并做专题报告。会议既有国内外深埋长大隧道工程技术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及工程实例,又有针对西线深埋长大隧道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讨论、交流,整个学术交流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解决西线工程关键技术的前瞻性。参会代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认为: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通过加强勘测,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合理选择施工方法,科学进行建设管理,西线深埋长大输水隧洞工程建设,在技术上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会议得到了相关领导机关的高度赞扬。

六、要特别关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根据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科交叉和边缘性特点,我们特别关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0032006年我学会曾两次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合作联合召开“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两次会议的实践证明相关学科、相关学会联合办会,一方面有利于学科间交叉融合,可进一步促进学科繁荣和发展,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相同学术内容会议的重复,提高效率。

    两次四个学会联合召开的学术会议使从事土力学,岩石力学,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工程勘察的科技人员汇合一起、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互相碰撞出学术上许多新火花,大家感到,这些相邻学科不仅理论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在技术上,也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从这些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中,会开辟出许多“自主创新”的新天地。

   

*          *          *         *        *

还应该指出:组织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把“学术大会”办成精品项目,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提出组织好两年一次的全国综合性学术大会,有四条标准:

1)学术交流内容:紧密结合岩土工程建设中热点和难点;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要有超前意识,要有原创性理论、观点和成果;注重典型的重大的工程实例剖析,关注实际问题分析和建议,起学术导向作用。

2)各个领域有代表性大师级的知名专家、学者做特邀报告。

3)学术气氛浓厚,学术思想活跃,多种视角多种方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互相切磋、互为借鉴的风尚,使学术大会成为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工作者追寻新知识和授业解惑的公共平台。

4)要充分体现协调、协同和追求人一自然和谐共荣的价值取向。

要把这四条标准具体落实到筹备学术会议的各项工作中,组织学术会议的人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也就是说,组织者学术上也应该是“领军人物”,组织能力上应该是“经理级人物”,不然就很难组织一次真正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内涵的学术会议。

另外,学术交流管理制度化,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推动学术活动科学化、规范化也很重要。

 

上一条: 潘家铮院士与中国岩石力学——追忆似水流...
下一条: 钱七虎理事长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