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简报
会员登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简报学会简报
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第三期简报
【 字号   来源: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发布时间:2009-02-20
 

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信息简报

 

2008年第3

(总第3期)

分会秘书处编                                            二○○八年九月

目 录

-上级文件

·关于组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专家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灾害工程考察的通知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学会动态

·第十一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工程安全与防护专题研讨会(1号通知)

·关于缴交第一届理事会理事费的通知

·分会理事会成员成果公示

-名家讲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在确保质量中谋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唐春安

--矿山动力灾害前兆规律及微震监测分析技术研究

-相关新闻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赴汶川考察地质与岩土工程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召开

·河南登封煤矿事故37人遇难 市长被建议免职

·安监总局:山西溃坝事故根本原因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上上级文件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全国岩石力学与

岩石工程界的专家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灾害工程考察

(一号通知)

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协办单位: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20085121428分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同时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塌陷崩塌、泥石流等各种地质灾害,使公路、铁路、桥梁、通讯等大量基础设施摧毁,地震引发的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了灾区的巨大损失,由此产生的几十个堰塞湖也正在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是全国一级学会,是全国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的专业学术团体,拥有一万多位会员、几千位专家、几百名理事、十几名院士,在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岩石力学、岩土工程、地球物理、锚固注浆、边坡防治等方面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员。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发起,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科协等单位共同组织赴四川地震灾区进行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及工程灾害考察活动,为灾区重建工作进言献策和提供长期咨询及技术、智力支持。考察活动拟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赴灾区开展工作。为此,特组织我学会的专家、教授赶四川地震灾害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现将考察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考察人员条件:

1. 必须为我学会会员,并拥有或相当于副教授级别以上的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2. 所研究的专业与地震、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有关;

3. 身体健康、无重大急、慢性疾病,能适应长时间的考察工作;

4. 由于四川地震灾区工作及生活艰苦且接待条件有限,所以考察人数不宜太多,初步暂定为30人左右,学会将根据回执的先后顺序安排考察人员。

5. 本着不给灾区增加负担的原则,此次考察费用由参加考察人员自己负担,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负责考察活动的联络、安排和接待。

二、考察路线安排:

考察路线安排暂定为:都江堰市、聚源镇受灾情况,紫坪铺水电站工程。汶川县,映秀湾、太平驿、沙排等水电站工程,青川、北川、绵阳、德阳地质灾害、唐家山堰塞湖等,工程建筑物损毁情况。每个地区考察时间以具体情况而定,活动方式以实地考察和与当地相关部门或人员座谈相结合。考察结束后每个参加考察人员要写出考察报告,最后汇集成册后正式出版。

三、考察时间安排

考察时间定于200810月下甸,时间大约为8-10天。

四、其他情况说明

凡有意参加四川地震灾区灾害工程考察的专家、学者、理事,请于920日前填写回执通过电子邮件、传真及邮寄的方式传给学会秘书处,我们将根据收到回执的先后顺序进行安排。考察期间的来回路费、食宿及有关考察费用自理。

考察报到地点为成都,10天考察费用约为3000元左右(不含往返成都的路费),具体费用在二号通知中说明。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北土城西路19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胡威收(100029

联 系 人:方祖烈、胡威、徐文立


 

联系电话:01082998163F),8299816482998165

电子邮件:csrme@126.com 学会网址:www.csrme.com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08820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纪要

七月盛夏,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于2008728-30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隆重召开。

会议开幕式于728日上午830开始。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矿业、国防、石油、地质、铁道、交通、环保等各个行业和部门共450余名代表。他们之中有全国知名的院士5人;特聘教授、长江学者15人;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三峡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和相关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副院长)20多人;还有一批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战斗在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第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另外有来自台湾、香港、韩国的岩石力学和岩土工程的代表和一批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这是国内历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自主创新成果十分丰硕的一次学术盛会。

会议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伍法权研究员主持,本次大会主席、学会理事长钱七虎院士致开幕词。钱院士指出,这是岩土工程领域每两年一次的盛会,我们的目标是把这次学术大会办成精品项目,衡量是精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促进自主创新,能否有效的为科技工作者的自主创新服务。这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始终是围绕着个中心来进行的,会议组委会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相信这次学术大会一定会开得很成功,一定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做出新贡献。山东大学


 

常务副校长王琪珑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大会组委会主席李术才教授代表组委会对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筹备工作情况向大会作了汇报。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首先颁发了第二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特等奖:非平面水力裂缝设计方法及控制压裂提高油气产量技术

一等奖:溪洛渡水电站拱肩槽开挖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西南地区水电工程高边坡稳定性和支护设计研究

山区道路边坡灾害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

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特性评价方法研究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等奖:铁路支挡及边坡加筋土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

岩石破坏渗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深部矿井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设备配套研究

铁路岩质边坡绿化技术改进研究

三等奖:干孔声波测试耦合系统及应用研究

锦屏高边坡岩体结构与损伤变形机理及其与边坡工程稳定性实效关系研究

框架式护面墙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及设计优化研究

这次评上的特等奖,是由中国石油大学陈勉教授领衔的非平面水力裂缝设计方法及控制压裂提高油气产量技术项目,是一个油气开发领域的综合性项目,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过连续13年长期研究的成果。对这项成果的评价是:理论上具有重要创新,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开辟了利用非平面压裂技术提高油气产量的新途径。主要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在14个油田应用,创经济效益16.88亿元。奖励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授予特等奖。5个获一等奖的项目也是综合性的大项目,技术水平很高,理论上有突破,综合集成成果也很突出。5个二等奖


 

项目,理论上均取得重要进展,对促进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作用,有的还形成了综合配套技术成果。

开幕式上还颁发了第五届青年科技奖

为鼓励我学会青年会员奋发进取,早出、多出高水平的人材和研究成果,学会从第四届理事会开始,设立了青年科技奖2008年是第五届,到20085月底为止,正式报至学会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为21名,根据青年技术奖条例的规定,学会以钱七虎院士为首组成了评审组,进行了认真评选,确定四名金奖获得者是:

梁卫国: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学位。近年来,在盐岩力学及盐类矿床控制水溶开采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建立了盐类矿床水压致裂水溶开采多场耦合理论,发明了盐类矿床群井致裂控制水溶开采新技术,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是第二获奖人,2008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是山西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是2008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朱万成:东北大学,教授,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岩石损伤与破裂过程及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25篇被SCI收录,70篇被EI收录,23篇被ISTP收录,论文被引用300余篇次。是德国洪堡学者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陈安敏: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副研究员,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岩土工程加固技术和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对于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和设计计算方法有精深研究并取得重要的创新成果。2001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多次被评为研究所优秀科技干部,2004年被评为总参学习成才标兵。

张亚栋: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防灾减灾方面及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军事工程综合防护理论方面,在军队工程防护技术研究和工程结构抗暴加固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创造性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曾被评为全军工程兵防护工程先进科技工作者,评为理工大学优秀教员、青年学术骨干、学习成才标兵等。


 

获得银奖的有11名。他们是:

孙晓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学位)

杨天鸿:东北大学,教授(博士学位)

罗富荣: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高工(硕士学位)

来兴平:西安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学位)

焦玉勇: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学位)

武 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博士学位)

沈振中:河海大学,教授(博士学位)

杨小礼:中南大学,教授(博士学位)

梅国雄: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学位)

王志亮: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学位)

王桂林: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学位)

这次评出的金奖、银奖,他们共同特点是:除2人为硕士学位外,其他人全具有博士学位;全部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四名金奖获得者中,全部获得国家科技奖;在11名银奖获得者中,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有5人。他们获得的成果,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又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有的在国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较多,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应该说:这次评选工作含金量是很高的,申报者都是当前正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前沿工作的技术骨干,这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反映了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反映我们的事业欣欣向荣、大有希望。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第一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颁奖工作。为鼓励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界博士学位研究生创造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成果,学会决定从2008年起设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经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评审工作委员会认真评审,最后经无记名投票,确定2008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6位获奖人,名单如下:

陈新:清华大学,从细观到宏观的岩体各向异性塑性损伤耦合分析及应用

左建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砂岩破坏的细观机制与强度特征

李邵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边坡安全性评估三维智能信息系统研究

刘月妙:北京科技大学,热力耦合条件下高放废物地质处理库长期稳定性研究

李晓静:山东大学,深埋洞室劈裂破坏形成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李二兵:解放军理工大学,层状盐岩中天然气地下储存库稳定性评价研究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由ITASCA公司独家赞助。

开幕式上还对2008年国际岩石力学罗哈奖获得者梁正召博士进行了表彰。20077月在葡萄牙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团会议上,由我学会推荐的梁正召博士论文《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研究》(导师唐春安)被评为2008年罗哈奖,这是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设立罗哈奖26年来,中国岩石力学博士生第一次获得该项奖励,实现了我国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经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批准,特对梁正召博士提出表扬,并颁发奖金一万元。

开幕式上还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所属各地方学会、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及其工作人员,是学会工作的开展和推动的重要力量,他们在为提高学会的组织凝聚力、繁荣学术的建设,发展更多的会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他们中有的人为学会默默工作了一、二十年,不为名、不为利,对学会有着浓厚的感情。为表彰先进,调动、激励学会和学会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学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学会决定每两年开展一次先进学会和优秀个人的评选和表彰奖励工作。

学会于20071228向学会所属各地方学会、分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发出了关于开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先进学会、优秀个人申报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部门的积极响应,截止到200851止,共收到先进学会申报材料16份,优秀个人申报材料21份。

评选工作采用学会互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秘书处对截止到75对收到的选票进行了统计,并综合考虑了学会清理整顿和学会会员登记验收工作结果,确定了以下奖励方案:


杰出贡献奖: 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

先进集体奖: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锚固与注浆分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

优秀个人奖: 雷承弟(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徐志纬(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韩军(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方利成(锚固与注浆分会)

胡毅夫(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林鹏(岩体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

佘诗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孙晓明(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

王英武(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尹峰(江苏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郑炳旭(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

刘新荣(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刘月妙(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

张子新(青年工作委员会)

邢光武(工程实例专业委员会)

开幕式后进行了大会学术交流。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300篇,通过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查、录取155篇,其中30篇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正刊发表,40篇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增刊发表,85篇以论文专辑发表。这些论文涉及面广,研究内容丰富,反映了岩石力学与工程当前发展前沿的情况。钱七虎院士、郑颖人院士、顾金才院士、周丰峻院士和宋振骐院士先后在大会上做了特邀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分区破裂化现象研究的新进展及今后研究方向的思考》、《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在埋置炸药爆炸条件下锚固洞室破坏形态对比试验研究》、《汶川大地震灾害和抗险救灾问题》、《煤矿动力灾害关键技术研究》。同时大会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岩石力学专家就各个领域核心技术和前沿问题作了相应的专题报告。他们是黄润秋、冯夏庭、唐春安、缪协兴、周创兵、岳中琦、伍法权、何川、杨春和、陈云敏、刘汉龙、邬爱清、邓建辉、翟恩地、李永盛、何满潮、李夕兵、吕明、刘泉声、朱合华、李宁、李术才、梁正召、王明洋、秦四清等。报告的题目分别为:《汶川大地震诱发斜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动力特征的初步分析》、《高应力下硬岩地下工程的稳定性智能分析与动态优化》、《岩体介质中的等间隔破裂问题》、《煤矿突水灾害防治与水资源保护研究》、《论岩体多场广义耦合及其学科地位》、《山地和深部环境中岩石工程的困难点、新技术、新机遇和新展望》、《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几种典型现象分析》、《隧道工程的地震响应特性与抗减震对策》、《层状盐岩油气地下储备研究进展》、《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环境土工问题研究进展》、《高土坝震害与抗震分析研究》、《唐家山堰塞坝形成机制DDA数值模拟研究》、《汶川地震的工程问题》、《建设场地地质灾害评估法规与评估方法》、《上海长江隧道工程》、《滑坡力学系统的可测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的力学特性研究》、《地下储油气工程及相关的岩石力学问题》、《煤矿深井巷道围岩稳定与施工安全控制关键理论与技术》、《岩土工程无网格法研究最新进展及应用》、《裂隙岩体耦合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与灾害控制》、《岩石破坏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岩石抗冲击局部破坏效应问题》、《不同力学属性介质协同作用的极限状态分析理论》。

    由于大会特邀报告、专题报告人都是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的知名专家,有突出的创新成果,这就保证了学术会议的高水平和真正体现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源头的巨大作用。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特邀报告、专题报告个个精彩。

本次学术大会还就目前岩土工程难点和热点问题设置了三个分会场:

在防震减灾技术的分会场,与会代表报告了《汶川大地震诱发斜坡灾害特征与成因机制研究》、《紫坪铺水电工程地震变形监测分析》、《三峡库区危岩崩塌灾害研究与治理》、《特高拱坝的开裂与治理》《深部巷道危岩分区破裂化现场监测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巷道围岩的强弱结构效应及防冲机理探讨》、《地板突水机理和对策研究》、《地下工程震害及抗震技术研究》、《汶川地震中岩土工程设施的震害分析》和《运营高速公路滑坡灾害处置技术》等论文,并就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岩土工程基本理论、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会场,与会代表报告了《岩石流变及其扰动效应研究》、《岩土工程中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仿真技术的开发应用》、《深埋隧洞开挖围岩细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及应用》、《节理在不同接触状态下的应力渗流耦合特征》、《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岩石细观裂纹量化方法初探》等论文,就目前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方法和相应的理论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研讨。

在地下工程与基础及边坡工程分会场,代表们报告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不良地质预报》、《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特征值问题》、《动态扰动触发深部巷道失稳破裂的研究》、《滑坡时变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及《基于可拓方法的深埋长大隧道岩爆预测研究》等论文,并就地下工程和边坡工程中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个分会场的与会代表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最新研究成果,大家普遍表示受益匪浅。

为了培养年轻的新生力量,大会还特别另外设立了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分会场,来自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共12名参加了论坛,每个博士生就目前自己开展的研究工作做了专题报告,在论坛会议上,钱七虎院士给博士生们做了《岩土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顾金才院士做了《学术、事业、人生》的精彩报告,为博士生今后研究和事业发展指引了航向。

     在本次学术大会期间,还相应地举办了第六届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会、《岩土力学》编委会和973计划项目《煤矿突水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性总结会。

本次会议经过承办、协办单位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代表对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和会议服务人员为本次会议所作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学会动态

第十一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

暨工程安全与防护专题研讨会

(200981216日,绵阳)

第一号通知

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工程与安全防护分会

承办单位:西 南 科 技 大 学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委会和工程与安全防护分会联合拟定于20098月在四川绵阳召开第十一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工程安全与防护专题研讨会,会议主题:强地震作用下岩石工程安全与防护,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撰稿与参加会议。

会议专题

              􀁺 地震作用下岩石工程的安全与防护

              􀁺 地下工程安全监测与监控

              􀁺 岩石动态力学性质与本构关系

              􀁺 岩体中应力波(地震波)传播与衰减规律

              􀁺 岩石动态断裂机理与数值模拟

              􀁺 岩石洞、基、坡动态稳定性分析

              􀁺 岩石锚杆、锚索、土钉抗动载效应

              􀁺 岩石爆破与控爆技术

              􀁺 岩爆与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 岩石动力参数的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

              􀁺 其它与岩石动力学相关的研究

 

会议论文与出版

第十一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征稿截止日为2009420。论文格式与要求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征稿启示,论文经评审合格将择优刊登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第8期正刊上,其余论文经评审合格刊登在EI收录期刊的增刊上。按惯例,本次学术会议仍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奖。


 

会议内容

              􀁺 岩石动力学专委会会议

              􀁺 学术交流

              􀁺 汶川特大地震工程考察

 

会议重要日程

              􀁺 2008928发第一号通知

              􀁺 2009420论文投稿截止

              􀁺 2009520论文修稿通知

              􀁺 2009530发第二号通知

              􀁺 2009620论文修改稿截止

              􀁺 2009630会议发报到通知

              􀁺 2009812代表报到、专委会会议

              􀁺 200981314日学术交流

              􀁺 200981516日工程考察

 

会议地址详见会议第二号通知

会议回执

姓 名: 性别:

职 务: 职称: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移动电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提交论文题目:

提交论文日期: 年 月 日

是否参加会议,请在相应空格中打

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

仅出席会议 □

参加工程考察 □


 

会议秘书处

联系人一:

黄理兴

电 话:(027)87198263;13907148025

传 真:(027)87198263

E-maillxhuang@ whrsm.ac.cn

邮 编:430071

地 址:武昌小洪山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

联系人二:

陈志鸾 025-80822026 15951723060

杨 露 13601453240

传 真: 025-80822026

E-mail:aqfhfh@163.com

邮 编:210007

地 址:南京市海福巷1号工程兵工程学院结爆中心

联系人三:

易发成:(0816)6089998,13981172869

刘 群:(0816)6089123,13778056900

E-mailyfchfng@swust.edu.cn

liuq@swust.edu.cn

邮 编:621002

地 址:四川绵阳青义镇西南科技大学 (请在2009228寄回本会秘书处)


 

关于缴交第一届理事会理事费的通知

各理事: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根据学会理事会首届一次会议的决定,学会理事、常务理事需缴纳第一届理事费(2008-2011年),今年收缴理事费的工作已开始。缴交理事费是理事应尽的义务和权利,是理事与学会沟通的渠道之一,也是理事对学会工作的一种支持。为此,请接通知后于20081030日前缴交第一届理事费1000元,多谢合作。会费可通过银行或邮局汇至我会,汇后请与学会联系并开取发票。

专此通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秘书处

OO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开户银行:工商银行南京海福巷分理处

   号:4301017209100088902

开户名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址:南京市白下区海福巷1号结爆实验室

    编:210007

    话:025-80822026

   真:025-80822026

联 系 人:杨 露    13601453240


 

分会理事会成员成果公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结束的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中,我分会理事长王明洋同志、常务理事刘汉龙同志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为促进青年科学和技术人才的成长, 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 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而特别设立的,在科技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分会理事长王明洋(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研究题目为:

深地下防护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分会常务理事刘汉龙(河海大学)研究题目为:

                               高土石坝静、动力学特性与应力变形分析


名家讲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在确保质量中谋发展

林松清 佘诗刚 付少兰

中国科学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小洪山 E-mailsqlin@whrsm.ac.cn

摘 要 通过26年来的不断努力和实践,目前《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保证期刊质量的运行模式。在学术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网络建设和编辑部管理等诸方面得到加强和改善,而且运行稳定、发展态势良好,各项指标稳中有升。为加强《学报》的学术和编辑质量,近年来从选题策划、栏目设置、审稿专家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编辑人才、英文质量把关等多方面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并初步形成精品期刊创办的一些思路,进而向创办精品期刊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 精品期刊 可持续发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发展历程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正式出版的中英文版学术期刊有6 331(暂不包括少数民族文种期刊和港、澳、台地区出版的期刊),其中英文刊有158[1]。据2002122《科学时报》报道,在中国自然科学期刊显示度排名表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被列入前100名。据有关报告[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1723种,《学报》为该核心期刊,在2006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排名中,分别位居第28名和第205[2]。为使《学报》更好地服务于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其在国际和国内科技前沿的学术交流功能,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学报》在不断探地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3],并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4]

在中国科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承办单位的积极支持和指导下,《学报》在各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绩。根据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近年有关统计结果,200412月和200610月《学报》分别被评为第三届、第五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在20052006年,《学报》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三等资助。同时,《学报》创刊以来首次荣获2006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C类资助[5]2007年,《学报》继续荣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C类资助。根据一些学者[56]和几届编委会议的建议[79],为使《学报》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从2005年开始着手策划精品期刊的战略计划,并在当年就开始付诸于实践。目前《学报》正在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10],而且目标也很明确,即通过努力,逐步成长为


在同学科领域内的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在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的旗帜性领衔期刊。

 

1 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学报》质量

1.1 充分发挥学会、编委会和承办单位的作用

2004年,《学报》由月刊转为半月刊,这对于缓解出版周期过长的压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若长期如此,难以确保《学报》的学术质量。为此,编辑部经过认真思索,在自身努力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学报》于2006年由半月刊恢复为月刊。从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此举更有利于《学报》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更为有利。2007年初,学会与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就《学报》的中长期发展所配备的人员、办公条件、待遇及编制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相关协议,这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学报》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就缩短发表周期、更新审稿专家、网站建设、学术质量以及中英文摘要质量把关等问题请专家及编委献计献策,确实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进一步明确编委的作用:(1) 严格履行编委的工作条例与责权利,如关心与支持学报工作和对学报做出较大贡献(编委每年至少投一篇稿、审35篇稿、推荐一篇稿)(2) 采用编委负责制,提高编委的责任感。(3) 每期设立两个轮值编委(或常务编委),组织12篇优秀稿件,提高优秀稿件比例,为每期稿件的选用把好关。(4) 及时召开每年度《学报》编委扩大会议,编委务必参加,并注意调动编委的积极性,阐述《学报》近年发展态势[6],进一步提高学报知名度并明确办刊宗旨。(5) 已经完成第七届编委换届工作,真正把科研第一线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吸纳到了新的编委会,且增加国际编委5人。

1.2 采取措施全面提高稿件质量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没有高水平的学术期刊,更谈不上发展和创办精品期刊。因此,对于学术质量,《学报》近年来是常抓不懈。具体的措施如下:

(1) 约稿与积极组织高水平的稿件。主动向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及优秀中青年专家(如国际著名岩石力学专家石根华教授、孙 钧院士、郑颖人院士等)约稿,组


 

织高水平稿件,并及时出版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国际核废料地质处置国际海底隧道关键技术等专辑。自1982年创刊以来,2006 年首次一年内有28位国外著名专家和海外华人学者共发表22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而2007年又有20余位国外著名专家和海外华人学者共发表20余篇较高水平学术论文。

(2) 栏目更新,2006年起常设陈宗基讲座栏目。陈宗基先生是《学报》的创始人,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第6期以陈宗基讲座形式刊登了孙 钧院士撰写的第1讲《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王思敬院士第2岩石力学的地质基础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中。以后各期讲座将力邀更多的大师级研究人员为《学报》讲座撰写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为广大读者奉献岩土工程领域的最新高水平研究成果。

(3) 提高稿件录用门槛,建立并完善稿件初审机制,加大退稿力度。自2005年开始,所有登记的稿件在外审之前,必须经过初审和二次初审。只有在以上两级初审中通过者,才能送至外审专家进行评审。为了公平起见,《学报》也同时约定,所有外审稿件必须由不少于2名外审专家进行审阅。在审稿意见回来之后,由常务副主编提出是否录用意见,然后提交主编终审签字。目前,《学报》的退稿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这样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4) 注重突出《学报》特色。从2005年开始,适当控制发表土力学方面的文章,20062007年,《学报》发表土力学方面的文章均为15%左右,基本上显示了《学报》的办刊宗旨和特色,即以岩石力学与重大岩土工程为主,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兼而有之,但应严格控制其发表数量。在此基础上,注重现场与室内试验以及测试技术方面的论文。

(5) 抑制一稿多投的现象发生。《学报》自2005年开始对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或抄袭的文章进行重点审查,在2005年查出36篇重复发表的文章基础上,2006年又查出46篇,其中有3篇已印好,也被撤换。20063月,《学报》与《岩土力学》编辑部达成一致,并发表了联合致作者公开信——关于一稿多投的处理意见;同时,编辑部在发给作者的清样稿当中就明确要求作者提出书面保证,不能一稿多投。尽管采取这些措施,但还有个别作者怀有侥幸心理,不顾这些条例和科学道德,仍然重复发表文章,有些甚至是直接抄袭他人的文章。对于在《学报》上发表的这类文章及其作者,编辑部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如将一稿多投作者的公开道歉信予以公布,并在两年内《学报》不发表该第一作者的任何文章,且在必要的情况下通知作者所在单位,希望能以此引起广大作者和读者重视,尽力杜绝一稿多投事件再次发生。同时,编辑部也欢迎广大读者相互监督,积极踊跃向本刊反馈信息,以尽早发现、处理并消除影响,共同维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2007一稿多投的现象明显减少,全年仅查出15篇,其中有5篇是作者主动要求撤稿。

    (6) 积极开展评奖活动,以鼓励作者撰写高水平论文。目前,《学报》已评选出近4年来在本刊发表的优秀论文6篇上报中国科协评奖。其中,谢和平、杨春和、李 晓、周 辉等学者在本刊发表的4篇文章荣获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全国仅200篇获奖);在2005年度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中有一篇获奖,同时编辑部主动给予作者相应的奖励。2007年又上报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参与评奖。

(7) 积极向作者反馈退稿意见。这也是促进学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在初审时,对于每一拟退稿件,编辑部都组织专家对文章进行评审,最后交由主编审定,尽量减少误判。同时,《学报》编辑部还允许和鼓励作者对评审意见提出不同的观点,待作者陈述理由并对文章进行充分修改后,仍然可以再次投稿并优先评审。

(8) 建立了一支较高水平的优秀审稿专家队伍。不断补充并完善《学报》审稿专家网(目前审稿专家500余人),每年评出并奖励年度优秀审稿专家。根据计划,审稿专家将每2年更换一次,《学报》将在近期对其审稿专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

1.3 编辑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一流的刊物离不开高层次的一流人才,《学报》的发展也离不开优秀的编辑人才,因此《学报》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编辑人才队伍建设。自2004年以来,先后引进3名硕士,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做责任编辑,并在岗位上加强编辑技能培训,使之能迅速成长,能与岩土领域专家进行有效的沟通。经过3年的运作,其效果不错,成绩也较为突出。近年来,编辑部在《学报》的持续发展上也有明确目标,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明确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3]。目前,《学报》的专职副主编、责任编辑均持证上岗,总编和责任编辑共5人,文化程度


均为大学本科以上,3人为硕士;专业技术职称:1人为研究员,1人为副编审,1人为中级职称,2人为初级职称。

(1) 培养编辑骨干,先后选派5人次参加全国主编、编辑上岗培训和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并鼓励3名骨干参加20052006年度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现有1人通过考试,并获得证书。编辑部内部形成了团结协作,共创精品的良好氛围。

(2) 鼓励编辑参加各种国内外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方面的学术会议,不断了解岩土力学最新发展动向和前沿研究领域,积累新知识,为《学报》的学术质量把关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2007年选派4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对《学报》的学术交流和组稿等起到重要作用。

(3) 设立优质编辑奖认真审稿与英文摘要把关奖优良服务与协作奖认真排版奖等,对获奖者给予表彰和各种物资奖励。此举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提高《学报》质量做贡献。

(4) 组织业务骨干进行英文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为英文摘要、英语专业术语等把关。同时,加大编辑部现有其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有计划组织骨干拓宽专业知识;不断培养和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参加专业知识更新和科技英语的培训。

下一步《学报》将从现有人才资源中选拔部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以造就一批优秀出版专业人才,壮大《学报》办刊实力,为创办精品期刊[10]奠定坚实的基础。

1.4 稿件的合理分流

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学报》改为月刊以来,刊出文章数量有较大压缩,一些质量较好的文章将难于在正刊上发表,这无论对作者还是编辑部来说,都需要加以认真对待。为确保《学报》健康、有序的发展,避免录用率波动过大,《学报》采取严格控制学术质量措施,把优中取优的稿件安排在正刊发表,其余合格文章则安排在增刊上发表。这样做一方面可提高正刊文章学术质量,另一方面对作者来说,也是能够接受的。若退稿力度一下过大,则不利于《学报》的正常发展,对作者、读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甚至会造成读编间的误会。有一些论文修改到位和补充较为充分,且更能体现其新颖性或应用上的独创性,可申请正刊复审,这也给


每位作者公正、平等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作者的需求。目前增刊的工作量较大,应适当予以压缩,且在不影响正刊质量的前提下,应更加重视增刊的学术质量,争取继续得到EI COMPENDEX收录(3年来,EI COMPENDEX收录增刊论文接近100%)

1.5 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

为更好营造学术氛围,引导《学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针对学术讨论加大力度,将发表讨论文章作为提高《学报》刊发论文质量的一个途径。2005年,《学报》发表的讨论稿为6篇;2006年为4篇。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发表讨论稿共6篇。有的论文引起同行极大关注,其点击率比其他文章高出近一倍。《学报》还将进一步引导读者对学术问题进行合理讨论,做到对事不对人,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对讨论稿,《学报》不收取版面费,且稿酬从优。这几年的运作实践证明,很多作者、读者愿意在本刊上就有关学术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极大地活跃学术氛围,也促进了《学报》的健康发展。《学报》计划进一步加强学术讨论,引导学术争鸣和学术进步。

1.6 明确责任制,严把质量关

(1) 明确责任编辑责任制,对于一些大错决不姑息,并适当给予经济处罚,但做到对事不对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

(2) 英文摘要仍然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同时还应增聘若干国内外在该领域知名的教授和专家,对《学报》的英文摘要进行把关和审核,避免出现重大错误。

 (3) 编辑部对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均需要二次校对,然后送外审专家审读,进行第3次质量把关,做到用词合理、准确,关键词翻译到位。参考文献做到在网上一一核对,并力求规范化、标准化。自2005年开始,《学报》就刊名、出版社名称及单位名称等英文翻译逐一在官方网站上搜索,确保准确无误。

(4) 为提高《学报》的编辑出版质量,编辑部不断完善《学报》编辑加工内部条例规则及版式设计。

(5) 建立差错纠正机制,不断完善本刊出错计数说明表。在稿件编辑完毕后,一般要经过审读、检查和互校程序。其中最后的一次互校则显得非常重要,大家投入精力较大,找出其中的不足,力争在出胶片和付印之前将差错率降到最低,避免


出现重印等,减少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报》发表的文章在学术水平和编辑加工质量上均有较明显提高,此举得到业内各方面的支持与肯定,其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

1.7 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和网站建设

    (1)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本刊于20059月开通《学报》网站(http://www.rockmech.org)和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并在200612月对该网站进行升级,浏览页面变得更加清晰、美观,同时增加一些实用模块,网上投稿、审稿、退修、录用和退稿等基本上采用电子化自动办公,为广大读者、作者、编者、审稿专家和科研人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上交流互动平台,编辑部在自动化办公上迈出一大步。目前,每天网站访问量达400人次,总访问量已超过23万人次。

    (2) 开通稿件远程处理系统,这样有利于审稿专家、作者和编辑在外地出差也能了解到稿件的处理进程。这样很方便主编、副主编以及编辑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及时掌握稿件所处状态,极大地方便了各个部门对稿件的电子化处理进程,使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动态管理和积累审稿专家信息,及时更新和维护数据库[11],这大大缩短投稿、审稿、录用稿周期,加快各环节之间的沟通。

    (3) 充分利用网络功能,来稿尽可能通过网络送审和返回审稿意见。稿件修改和校对也尽可能通过网络传递,减少邮寄的时间和费用,避免稿件丢失。

    (4) 已逐步规范网上投稿、审稿、录用与退稿程序。来稿要写明项目负责人和通讯作者,所有作者都要签字,并提供版权协议书;修回稿要附上对修改意见的回复说明,修回重审的稿件要寄送原审稿人或新的审稿人再审,以确定是否录用;退稿时,其稿件上都附有退稿理由。通过3年运行,此举效果良好。

    (5)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和科研人员,《学报》将前几年已发表的文章以电子版(PDF)格式在过刊浏览栏目中免费提供。

    (6) 对网站上信息做到及时更新,对作者留言做到耐心并及时给予答复。同时,在《学报》网站上发布和更新各种岩土工程类会议信息,逐渐在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年和研究生中形成一种良好印象和氛围,使得他们觉得点击《学报》网站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也让他们觉得《学报》是其知心朋友、学术讨论的园地;同时,也能让他们免费享用更多的前沿信息、研究动态及《学报》资源。

1.8 印刷与发行

(1) 为了与国际接轨,《学报》自2005年在印刷中就采取胶片取代硫酸纸,同时选用优质雅光纸,做到版面和图表清楚、整洁。同时,也十分注意装订质量,避免出现错装、漏装,凡是发现有错装等情况,应给予及时纠正和更换。

(2) 不刊登商业性广告及人物性广告,并适当增加工程性和学术性广告。

(3) 增加对国外的发行,让国外的读者、作者了解中国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拓宽创办精品期刊的思路。

1.9 办刊经费和其他

(1) 《学报》在自筹经费的基础上,也得到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并及时解决《学报》的后顾之忧。希望在订刊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广大会员的更大支持。

(2) 《学报》在历年来的办刊过程中,做到勤俭节约,现办刊经费略有结余。《学报》已创造条件并适当提高了稿费和审稿费。

(3) 争取获得更多的资助项目,力争2008年继续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平台建设的项目资助。

(4) 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主动邀请中国科协和中科院出版委领导、科学出版社专家、我所总工和高水平专家对每年出版刊物进行认真审读与评估,并继续组织召开由专家、所长、主编和总编参加的评审会。

目前《学报》正在组织3名专家对2006年第10期~2007年第9期进行审读,找出其中的不足,对《学报》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 问题与讨论

2.1 存在的不足

尽管《学报》在近几年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在文章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英文摘要、发行等各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存在一些问题:

(1) 2005年影响因子降低较大,主要是受到刊期的波动和学术质量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及时将《学报》从半月刊恢复为月刊是非常必要的。还应看到与本专业国际上著名的期刊相比,《学报》在学术水平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缩短和消除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提高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平、提高国际论文比;而且,这也是广大作者、读者、审者、编委和编辑部奋斗的目标。

(2) 由于编辑工作量大,新编辑人员较多,差错率还需继续降低。目前,对新来的编辑还有待继续加强后续业务培训。

(3) 虽然经过审稿专家、编辑部以及评审专家等多方面的努力,仍有极少数质量较差的文章被录用,客观上在所难免,但在主观上还是应当找原因,尽量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4) 基金产文比和他引率偏低,尽管近几年这两项指标有所提高,但还没有达到同等层次期刊应有的水平,还需继续努力。

(5) 审稿专家网尚需完善、调整和补充,审稿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有些稿件由于审稿专家之间的意见相左或过于简单,从而造成稿件多审或重审。到目前为止,《学报》已经组织6次专家集中审稿会议,对有争议的稿件进行集中审理、评阅,其效果较好。

(6) 《学报》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办刊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发表一些与岩石力学及岩土工程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文章;《学报》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刊期改变过多,不利于学报的可持续发展等。

2.2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2006年以来,《土木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等兄弟期刊先后进入EI COMPENDEX收录,这对于《学报》来说,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报》应开拓思路,力争引导学术进步,真正办成精品期刊

(2) 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和一些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进行交流与合作,如2006年与《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科学杂志》主编Robert W. Zimmerman教授等进行沟通,提出多吸纳一些国际编委,把《学报》引向国际市场。

(3)《学报》也应该毛遂自荐,推向国际,力争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稿源,提高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并适当发表较高水平的英文文章,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发表。


 

2.3 打算与展望

(1) 积极筹建《学报》理事会。《学报》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联系,应广大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要求,《学报》经反复考虑,提出筹建理事会。一方面是对编委会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在理事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促进《学报》发展,增加发行量,不断扩大《学报》影响。目前共计有10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意向加入。

(2) 继续狠抓《学报》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特别是英文文摘质量。建议对于任何一篇被用稿件,其审稿专家不得少于2人。若文章修改不到位,建议该文再次退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在编辑过程中,若发现个别文章学术质量有较大缺陷者,在得到主编和总编确认后,仍然可以作退稿处理。

(3) 2006年,《学报》的论文发表周期约为12个月;2007年已经控制在10个月;力争2008年以后,论文发表周期每年控制在89个月。

(4)《学报》目前的发行量还不是很理想(每期只有 2 000余份),发行工作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扩大发行范围;同时,可通过学会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分会,特别是通过编委和学会发展会员扩大发行量。

(5) 强化审稿程序、建立一支中青年优秀审稿专家队伍,对于审稿不认真者,将采取淘汰制,建议每年更换审稿专家不少于30%,并适当增加海外审稿专家。

(6) 在适当情况下,以《学报》名义主办一些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倡导自由讨论,合理引导学科发展。

(7) 争取在3年内能够得到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B类资助。

(8) 为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扩大和宣传中国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创办英文版期刊已提到议事日程,创刊日期为20071025

参考文献

[1].万锦堃,薛芳渝.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7年版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佘诗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兼论缩短刊期与提高质量的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629631.

[4].佘诗刚,方祖烈. 学会引导《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创办精品期刊[C]// 科技期刊与科技


 

社团发展研讨会. 北京:[s. n. ]20067480.

[5].黄锦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作者统计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20(6)889891.

[6].佘诗刚,林松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近年发展态势[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26(8)1 5531 560.

[7].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 2004 年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扩大会议通知[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1)1 867.

[8].《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 2005年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39.

[9].《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 第六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1)2 246.

[10].刘远颖,刘培一. 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191194.

[11].曾建勋,张满年,屈海燕. 精品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建设方略[J]. 编辑学报,200618(2)8789.


 

 

矿山动力灾害前兆规律及微震监测分析技术研究

摘 要 矿山动力灾害包括矿山开采与地下工程活动诱发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是国内外矿山特别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工程诱发灾害。作者认为,不管是非煤矿山的矿山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矿震等灾害问题,还是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或突水问题,都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场扰动所诱发的微破裂萌生、发展、贯通等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的结果。微破裂前兆是冲击地压、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灾害的共性特征。对于矿山动力灾害的监测预报而言,在原有瓦斯、水信息监测的基础上,更应从寻找诱发矿山动力灾害的本质机理和微破裂前兆规律入手,开展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的研究。基于上述学术思想,作者突破以瓦斯、水等表象信息监测为依据进行矿山动力灾害预报的传统思路,提出从开采应力扰动诱发微破裂导致地质环境劣化的动力灾害本质出发,以微震监测和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为手段,以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前兆规律研究为核心,以矿山动力灾害的实时预报为目标,为我国矿山日常安全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矿山动力灾害; 微破裂前兆; 微震监测; 背景应力场;数值计算

1. 引 言

矿山动力灾害包括矿山开采与地下工程活动中诱发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矿山灾害,是国内外矿山特别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工程诱发灾害。

煤矿动力灾害是我国矿山动力灾害中最主要的部分。我国井工煤矿占95%,平均井深在400m以上。与世界主要产煤国相比,我国煤矿地质构造复杂,矿井事故多发,平均百万吨死亡率在6左右,是美国的145倍,年死亡人数6000人左右,是全球其他产煤国家死亡人数总和的3[B1]。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邻国印度(百万吨死亡率0.42)相比,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仍高出13倍。近年来,虽然关闭了数万个乡镇煤矿,但我国煤矿伤亡事故严重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矿井因采动引起的煤与瓦斯突出、突水、冲击地压冒顶等事故仍然频繁发生,死亡超过10人的重大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在地方煤矿和部分国有重点煤矿中频繁发生。尤其近几年国有煤矿在装备投入不足的(特别是安全检测和决策手段短缺)情况下盲目扩大生产,发生了几十起伤亡数十人到数百人的重大恶性事故。仅自200410月以来,中国已先后有郑煤集团大平煤矿、铜川陈家山煤矿、阜新孙家湾煤矿、黑龙江七台河煤矿等四家大型国有煤炭企业相继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每次事故死亡人数都在百人以上;20058月广东省梅州市大兴煤矿发生突水事故,死亡123人。2005年我国矿难发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南部地下突水,北部瓦斯爆炸。国有大中型煤矿发生动力灾害事故所占的比重明显加大,大矿大难已显现为一种趋势,其他非煤矿山动力灾害事故也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复杂难采和深部开采诱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岩爆、煤与瓦斯突出、滑坡等重大的工程地质灾害和事故隐患严重,严重制约着矿产资源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多年来尽管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矿山动力灾害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但目前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如果短期内不能在矿山动力灾害机理、预测预报和控制方面有所突破,势必成为制约矿山(特别是煤矿)发展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种趋势和现状,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5年在阜新孙家弯214矿难后(2005223)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研究部署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痛下决心,标本兼治,采取七项措施开展瓦斯集中整治,坚决防范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其中主要有三项技术措施:

1)对瓦斯灾害严重和存在重大隐患的煤矿逐个进行安全评估,帮助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

2)推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高瓦斯和高突出矿井一律建立瓦斯抽放和监测系统;

3)加快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及预测预报科研攻关。

作者通过对目前矿山动力灾害监测预报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微破裂是冲击地压、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灾害共性特征的基本认识,突破以瓦斯、水等表象信息监测为依据进行矿山动力灾害预报的传统思路,提出从开采应力扰动诱发微破裂导致地质环境劣化的动力灾害本质出发,以微震监测和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为手段,以探索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前兆规律为核心,以矿山动力灾害的实时预报为目标,从理论上总结分析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机理,揭示矿山动力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前兆规律,构建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报的理论体系,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的矿山动力灾害预报方法以瓦斯、水等表观信息为监测对象,需要加强


 

矿山动力灾害微破裂前兆规律的研究

矿山动力灾害的研究表明,不管是非煤矿山的矿山动力灾害、冲击地压、矿震等灾害问题,还是煤矿的煤与瓦斯突出(或涌出)和煤矿底板突水等问题,都是与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场扰动所诱发的微破裂萌生、发展、贯通等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的结果。即使是不伴随煤层突出的瓦斯爆炸事故,也多是因为含瓦斯煤层中因应力场的变化诱发了大量微裂纹的萌生或贯通所造成的。煤层中微裂纹的大量萌生造成大量瓦斯的析出,而大量微裂纹的贯通则导致大量瓦斯的溢出,直至诱发瓦斯事故,或煤与瓦斯突出,或瓦斯爆炸等。因此,不管是哪种矿山动力灾害,在多数情况下,在动力灾害出现之前,都有微破裂(微震活动)前兆。而诱发微破裂活动(微震活动)的直接原因则是岩层或煤层中应力或应变增加的结果。特别是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预测,除了不能仅走只关注瓦斯浓度监测的老路,更不能就瓦斯灾害问题而单一地监测瓦斯浓度和压力,必须寻找诱发瓦斯突出的本质机理和前兆规律,加强开采诱发高应力扰动的微震活动性规律研究。

2.2 微震监测技术已成为国外矿山安全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矿山缺乏高素质微震分析人才

在国外,微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已使矿山微破裂的监测从难以实现的奢望转变为采矿安全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南非、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深井矿山。由于微震监测系统监测范围可大可小,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已成为矿山开采诱发动力灾害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在发生微震活动的矿内布设传感器,探测微破裂所发射出的地震波,确定发生地震波的位置,还可以给出地震活动性的强弱和频率,通过微震监测获得的微破裂分布位置,判断潜在的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通过识别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实现预警。

在我国,早在1959年,北京门头沟矿曾用当时的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研制的581微震仪(哈林地震仪改装),监测冲击地压活动;20世纪70年代,国内开始以耳机收听或录音机记录岩石声发射频度的便携式地音仪,长沙矿山研究院开发了DYF-1DYF-2型便携式智能地音分析仪及STL-1STL-12型多通道声发射监测系统,用于微震监测;华丰煤矿在1995年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合作设计安装了微震监测系统,通过十年来的连续监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1984年后,门头沟、房山、陶庄、北票、龙凤等煤矿曾陆续引进波兰地音-微震监测定位系统(SAK-SYLOK),但操作条件困难,均没有坚持连续监测,绝大多数矿山的矿震是由区域地震监测台网观测而得到观测资料很难用于研究矿震的空间域规律。凡口铅锌矿从加拿大引进我国井下微震监测系统,但目前该系统没有完全取得应有的作用;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联合,就煤矿灾害的预测及防治工作进行科技攻关,设计了井下微震定位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岩体破裂及灾变过程。

尽管我国一些矿山已经采用了微震监测技术,但由于现场缺乏高素质的微震信息处理和分析人员,未能形成完整的监测分析和预报思路。因此,目前微震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缺乏成功的示例。由于冲击地压、煤(岩)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动力灾害现象的机理尚未弄清楚,因此,面对先进监测系统得到的繁多的监测数据,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合理的解释,从中得到可以预测未来煤矿瓦斯突出、突水等动力活动的信息,则是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动力灾害预警技术工作中的难点。

2.3 传统矿山动力灾害理论缺乏对孕育过程时空演化规律的认识,难以掌握灾害预报所必需的"前兆特征"

传统的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的研究大都只是关注瓦斯压力、浓度、水位等表观信息的变化,而从本质上说,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和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是一个非平衡条件下,由渐进破坏诱发突变的非线性失稳过程。因此,为了准确预报矿山动力灾害的研究,就必须研究灾害孕育过程中微破裂的时空演化及其前兆特征。针对深部岩体破坏、失稳机制的复杂性,紧紧抓住岩石变形和破裂过程这个涉及失稳问题的本质,从岩石的"非均匀性和非连续性"两个关键特征入手,在充分考虑岩石介质力学性质、环境因素和开采过程时空演化过程复杂性的基础上,从探索动力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微破裂演化入手,建立这些岩石破裂过程失稳机理、成因、特征的描述方法,揭示采动应力场与微震活动性之间的时空内在联系和前兆规律,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3. 在本领域取得突破的机遇

3.1 国家高度重视矿山安全工作,为矿山动力灾害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提供了良机

近十多年来,以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突水为主的矿山动力灾害已成为我国工业安全领域的主要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领导人及全社会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能源的需求激增,行业经济形势看好,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矿山动力灾害,煤炭能源的供给将难以保证。研究矿产资源开采过程诱发动力灾害的前兆规律及其监测预报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并完善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报基础理论和方法,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十六大提出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国家战略目标的重大需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3.2 现代非线性科学、破坏力学、计算力学、信息科学的结合为矿山动力灾害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矿山动力灾害是具有强非均匀性、强非连续性、强非线性的复杂工程地质介质在水、气、热、化学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损伤演化和渐进破裂诱发灾变的过程,开展矿山动力灾害机理和监测预报分析方法的研究,涉及非线性科学、破坏力学、计算力学、信息科学等现代系统科学知识。近年来,现代系统科学包括突变理论、分形理论、协同学、局部化理论、细观力学方法等的发展,为矿山动力灾害孕育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3 微震监测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矿山动力灾害预测的可能性首先是得益于微震(声发射)监测技术的出现。在国外,它已使矿山微破裂发展的监测从难以实现的奢望转变为采矿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矿山开采诱发动力灾害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实现矿山动力灾害预测的可能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矿山整体结构应力场分析的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数值计算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已普遍地为人们所共识。从传统科学与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地震预报、天气与气候预测、大型水利建设和石油地质勘探,到大型基因组测试、新药设计和新材料合成等新兴科学研究领域,无处不需要大规模数值试验和科学计算。由于矿山动力灾害问题所涉及的因素多且复杂、规模巨大,仅仅依靠现有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分析工具,很难开展高水平的分析预报工作。随着我国矿山动力灾害事故的日益严峻,在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中,与现场微震监测紧密结合,运用大规模科学计算技术来分析复杂应力场的分布,实现矿山动力灾害诱发机理及其分析预测预报,无疑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4. 基于微震监测与应力计算技术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系统

4.1 基本思路

基于微破裂是冲击地压、突水、煤与瓦斯突出等矿山动力灾害共性特征的基本认识,从探索动力灾害孕育的内在动因和前兆规律入手,通过微震监测和应力场分析大规律科学计算,揭示采动应力场与微震活动性之间的时空内在联系,发展微破裂过程中的多场耦合分析理论,突破传统数值计算方法在非均匀、非连续介质破裂过程分析中的局限性,建立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原理的煤岩破裂及矿山动力灾害数值分析的新方法,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4.2 技术途径

基于开采扰动应力场诱发微震活动性是矿山动力灾害前兆共性本质特征这一学术思路,围绕矿山动力灾害孕育的地质背景、演化机理、仿真预报方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依托示范工程,采用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地球物理学理论、多物理过程耦合力学理论、大规模并行计算科学等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手段,在深层次上对采动过程高应力区逐级地质构造背景特征、灾害微震活动前兆信息和大规模多场耦合数值仿真结果进行综合反演,揭示预报矿山动力灾害前兆规律,为建立矿山动力灾害预测模型和预报系统奠定理论基础。具体的技术途径如下:

1矿山动力灾害构造背景控制特征:运用板块和区域构造理论,通过构造演化分析,结合先进的探测技术手段,查明深部含瓦斯煤体、含水岩体应力应变特征、分布规律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前兆控制因素。从而达到有目的设立微震监测网,为实现矿山动力灾害中、长期预报奠定基础。

2矿山动力灾害微震活动前兆规律和失稳模式:提出开采诱发煤岩体渐进破裂诱发失稳的突变模型,探讨原岩及其扰动条件下背景应力场积累、释放、转移的基本规律,建立背景应力场演化与微震活动性的关系,揭示矿山动力灾害孕育过程中的微震活动时空演化规律,探寻岩爆、煤与瓦斯突出、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的微震前兆信息和失稳模式,为建立短临和临震预报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3矿山动力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基地:依托实例工程,建立微震监测试验基地,形成矿山微震数据采集系统,并通过网络技术将现场数据向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实时远距离传送,实现对煤矿井工作面微震活动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获取大量的微震活动性时空分布数字化记录,并实现将微震监测的结果(输出)作为修正模型的原始数据(输入),使分析模型能够依据现场变化动态调整,实现分析预报系统的初步运转,为在我国实施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提供理论、技术支持和示范作用。

5 结论

作者根据目前我国矿山微震技术应用落后的实际,提出了将微震的监测工作与分析预报工作分离,由现场和具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分别实施,认为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矿山动力灾害监测、分析、预报新思路。建议在科研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矿务局,建立我国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研究平台和示范基地,形成辐射区域内各大矿区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系统,运用网络技术,将现场获得的微震活动性信息实时传递到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中心,在实测微震活动性信息基础上,通过背景应力场分析,获得预报矿山动力灾害可能性的应力场分布信息,长期不间断地向入网矿山发布动力灾害危险性的预警报告,实现对入网矿山动力灾害的实时监测、即时分析和及时通报(象天气预报一样),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保障,为全国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工作发挥示范作用。与此同时,运用示范基地和研究平台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形成边研究、边应用的矿山动力灾害分析、预报和研究机制。


 

 

 

 

 

相关新闻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赴汶川考察地质与岩土工程

在国家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院士、冯夏庭副理事长的带领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部分理事李海波研究员、盛谦研究员、刘泉声研究员、黄理兴研究员、邓建辉教授等于近日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了考察。

专家们先后赴绵阳北川、江邮陈家坝、什邡红白镇、汶川漩口与映秀镇、彭州银厂沟等地进行考察。与地方政府与工程管理部门进行了座谈,走访了灾民临时安置点,了解灾区受灾与灾后重建情况等。特别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表破裂特征,巨大崩塌滑坡泥石流次生地质灾害以及形成的堰塞湖现状、建筑与构筑结构破坏情况、岩土工程如道路、桥梁、隧道及水利工程破损情况、旅游风景区等进行了重点考察。汶川特大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之广、规模之大、破坏之严重,使参与考察的专家学者们震惊,也给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研究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通过考察,使专家学者们对灾情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他们表示,将认真总结分析所考察所遇到的次生地质灾害与工程破坏情况,为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研究提供相关基础性资料,为灾后重建工作献计献策;并将组织力量,对汶川地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受损情况进行更深入与细致的调查,为今后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研究积累资料与经验。

来源: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召开

200895-6日,由我会作为主要支持单位,《建筑结构》杂志和东南大学共同组织的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爱群主持,东南大学校长易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任庆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朱村夫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了会议。此次报告会旨在尽快将灾区现场震害调查资料、情况传达给广大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并特邀包括工程院院士、规范编制组的技术专家、高校的知名教授、知名设计单位的技术领头人等在内的专家,结合此次汶川地震及历史上国内外其他大地震的震害现象,进行深入和详细的剖析,为相关规范修订提供依据,并对今后我国的工程抗震提出建议。

下面摘录我会秘书长在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上午好! 2008年5月12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专家、学者和工程人员不顾余震不断,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深入一线进行现场震害调查,得到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及时总结震害经验、提高工程抗震设计水平,是每一个结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地震死亡人员的告慰。地震中工程结构的破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时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破坏机理、研究破坏原因、提出改进设计与施工的方法,这对工程设计人员积累抗震设计经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今后进行抗震研究、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重要参考。

建国以来,我国在工程防震减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防震减灾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开展抗震技术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有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各本抗震标准规范和实际工程。512汶川特大地震震害也表明,严格按我国建筑抗震规范设计、施工的建筑,即使在超过原设防烈度较多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发生大量倒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大跨空间结构的主体结构破损较轻,而非结构构件发生不同程度的破损。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抗震规范经受住了此次地震的考验。党中央国务院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2008年的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了防灾减灾的问题,提出了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建立国家综合减灾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国家和地方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要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灾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既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也对人类社会共同防灾减灾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这也是对抗御地震灾害提出的明确要求。 512汶川地震说明,为实现我国的防震减灾规划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抗震防灾工作的重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要加强抗震防灾法制建设,完善工程抗震等防灾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城乡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设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发展与防灾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工程系统的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管理力度来说,目前的部门规章尚不能满足防震减灾形势的需要,特别是在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与实施、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鉴定与加固、抗震质量责任与监督管理等方面缺少法规条文和管理手段。

2.加大对村镇建设抗震防灾的管理力度,提高村镇房屋的抗震防灾能力。小城镇建设近年来投资规模增大,建设工程的数量,社会资产总量增长较快,保护农村、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日益艰巨。而且,广大村镇房屋的设计,特别是农村房屋的建设,其抗震性能的要求基本游离于抗震规范的要求之外,没有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3.要加强对地震灾害预防的研究和投入,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推动防灾减灾与抗震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加快防灾和工程抗震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加速开展城市抗震防灾体系理论研究和工程抗震等防灾领域的基础研究,大力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等防灾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对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高新抗震技术加强推广普及,继续完善工程建设抗震技术标准体系, 提高我国工程抗震和城市抗震防灾的科技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4.加强对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检查,强化工程抗震设防监督,开展地震重点监视区的抗震普查工作。把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质量检查促进各地提高新建工程抗震质量。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要组织完成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搞好抗震加固或改造工作。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抗震防灾意识,加强建设系统的地震应急能力。结构设计人员要有责任高于一切的庄严的使命感,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要及时吸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信息,设计出性能优良的房屋建筑。在城市和城镇建设选址上,在房屋建筑设计上,在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上,都要以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要提高全民的抗震防灾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抗震防灾知识,开展抗震防灾教育。要广泛宣传抗震救灾知识,把增强防灾抗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开展预防、抵御地震等其他自然灾害及自救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抗御灾害的意识与能力。

这次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工程抗震领域的专家,结合此次汶川地震及历史上国内外其他大地震的震害现象,进行深入和详细的剖析,并对今后我国的工程抗震提出建议。我相信,本次会议必将为我国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技术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谢谢!


 

河南登封煤矿事故37人遇难 市长被建议免职

21日凌晨发生的河南登封新丰二矿煤矿事故,37名遇难者遗体今天凌晨全部找到,受伤的7名矿工正在医院接受治疗。21日晚,河南省对此次事故有关责任人作出初步处理意见,建议免去登封市市长吴福民、副市长张宏伟的职务。

921110分许,登封市广贸工贸有限公司新丰二矿井下六平巷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当班下井108人,截至92111时,组织64人安全升井,经抢救,7人生还,37人遇难。

郑州市副市长胡荃接受采访时介绍,事故煤矿是一个技改煤矿。前不久,河南省已经下发对全省技改矿井进行停工停产整顿的紧急通知,郑州市正在抓紧落实。但这个矿白天停产、晚上偷偷生产,顶风作业,终酿恶果。事故发生后,河南省立即全力组织抢救。目前,各项善后工作正紧张进行,企业法人代表已被控制,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安监总局:山西溃坝事故根本原因是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兼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18日说,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不落实,是导致山西襄汾新塔矿业公司·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的根本原因。同时,这起事故也是因某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不重视,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作风不实所致。

王德学在山西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场会上说,一些不法企业主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约束,无视政府的安全监管,无视社会各方面监督,无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违规建设、非法生产,导致事故发生。


他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严格、公正、廉洁地搞好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非法违规生产、非法进行经营的行为,坚决依法取缔各类非法企业,严厉查处各类事故,严肃追究责任。同时,要强化矿业采矿秩序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点解决乱、散、差的问题,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督促各类企业全面彻底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对重大隐患,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分级实行挂牌督办。要严把安全生产许可关,提高办矿(厂)门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要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工作力度,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王德学说,安监系统的各级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总体是好的,但有些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下大力气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学习培训,严格进行管理,强化整体素质,提高监管水平,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工作。

截至18日,山西襄汾溃坝事故已导致261人遇难,1000多人受灾。

 

上一条: 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第四期简报
下一条: 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第二期简报